这场活动带我们回到没有手机、游戏机却快乐无比的童年……你是否还记得割草、刮锅底灰、玩“成方成龙”的童年往事?还有刨鼹鼠窝、在灯坎兜里点灯、赶牛耕地的乡土记忆?近日,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举办的“全民阅读·周末读书分享会”上,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手工艺专委会主任、衡水民俗画家刘现辉做客衡水书城,通过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画,带领小读者踏上时光之旅,体验祖辈的童年生活。
刘现辉的作品以乡愁记忆为核心,直观地表现了过去的现实生活,反映了时代风貌、社会的变迁,作品融合了年画、漫画和连环画等绘画手法,线描水墨相结合,人物传神、趣味十足。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童年那些事儿》系列等作品,展示了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。
在没有手机、游戏机的年代,孩子们游戏简单又快乐,画几个方格、抓一把石子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。《走连》生动再现了小伙伴们在割草之后相聚游戏的场景,他们将猪草堆放在一边,忘我地玩起了“走连”。
《锅底黑》则展现了过去的岁月里人们清理“锅底黑”的情景。铁锅烧久了,就会在锅底积一层厚厚的黑灰,做饭的时候费柴火,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要清理一下。刮下来的“锅底黑”也不能浪费PP电子娱乐游戏,兑上水就是天然的墨水,孩子们用来互相画鬼脸,或者在墙上留下稚嫩的画作,开心得要命!
在几十年前,鼹鼠可是农村的“常客”,它们常常偷粮食并藏在自己庞大的地下洞穴中。有时候,挖一个鼹鼠洞,能掏出上百斤粮食。这幅《刨搬仓窝》生动捕捉了小伙伴们齐上阵的鲜活场景。
你是否注意到,过去两个房屋之间常常会开一个弧形的洞?刘现辉解释,这个洞叫“灯坎兜”,把油灯放在里面,两边的屋子就都亮了,人们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达到节约的目的。
在刘现辉的解读中,《望山》传递了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的道理;《鞭春》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恩,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;《娘子关》则展示了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里,人们的积极乐观......
结合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线描画,刘现辉带领大家重温20世纪十年代的生活。“绘画是孩子天生具备的一种技能,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多观察生活,多动手创作。”刘现辉表示,尽管自己并非绘画专业,但一直善于观察生活并乐于将其记录下来,希望大家也可以拿起笔,发现绘画的乐趣,描绘当下的生活。